互聯網的架構在之前5年到10年的時間里積累了非常多,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利用或或多或少的借鑒阿里、百度、騰訊的互聯網技術和業務架構,將這種架構套接在傳統企業上,讓互聯網+企業煥發新的活力。以制造行業為例,這些企業往往將重點放在生產和制造上,渠道之間相互割裂的問題非常嚴重,云上是一個渠道,線下是一個渠道,自營商城也是一個渠道,所有渠道信息沒辦法互通。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不同的系統購買了不同套件,比如線上買的是互聯網套件,線下是SAP套件等等,最后系統沒辦法互通庫存,沒辦法靈活調用。
做架構不能考慮當前的一件事情,要從業務持續發展來思考。他特別強調,共享服務體系的建立打破了應用“煙囪式”的垂直建設方式,使得可以支撐業務快速創新,避免IT建設的資源浪費。這樣的系統架構與理念,可以依靠幾個人在短時間內完成系統快速上線。
“盡可能拆分”
是要以服務化的方式拆分架構,要做到更好地獨立擴展與伸縮,更靈活的部署和隔離錯誤。
“去中心化”的服務架構
與中心化架構訴求是不一樣的,“去中心化”的服務架構可以實現服務能力的線性擴展;做到無業務單點,減少故障影響面。
異步化
則是利用異步機制拆分事務,系統解耦合,提升開發效率,不過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要確保系統最終一致。數據化運營,則要真正發揮數據價值,而不是簡單提供數據平臺;同時盡量注意定位跟蹤業務鏈問題,使得更好的管控“去中心化”服務。越是底層系統,越需要穩定,所以盡可能使用成熟組件,這可以保證在項目出現問題以后有充分的掌控力。
“自動化”
運維標準規范和平臺化、彈性伸縮自動化、部署自動化、故障處理自動化。在2015年雙11備戰中,由于對自動化環境的充分準備,壓力測試投入由2000人參與測試降低到了之前人數的1/16,這也大大減少了工程師熬夜次數,使得問題一旦出現就能得到快速響應。